Thursday, May 14, 2009

《挪威的森林》電影版


I rather Harukami's books are not being visualized on any else screen other than one's own mind ...

And if it has to be made into a film, I I used to make up my own story which Beat Takeshi be the one to make it happen, for his sense of isolation & "so lighly beautiful that breaks your heart" image. Of cos he'll play the role of one of the duo who raise the flag at hall every morning or those "strange violent duo with sunglasses" as well.

And please tell me 菊地凜子 plays "小林綠".



14.05.2009
松山拍電影版《挪威的森林》

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創作過無數著名小說,而最經典的名作《挪威的森林》,將會拍成電影版,而且男、女主角亦挑選了兩名性格演員擔綱演出,正是演技了得的松山研一,及曾演《巴別塔》的菊地凜子。

《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樹代表作之一,曾經被翻譯成36國語言,只是在日本國內已經售出920萬本。而在該作品出版22年後,首次被拍成電影,導演則是法籍越南導演陳英雄,他曾拍過《青木瓜之味》及梁朝偉主演的《三輪車伕》。據說,陳英雄早於1992年看過法文版的《挪威的森林》後,就想到如何將之拍成電影,但等到17年後,才終於夢想成真。陳英雄表示,選角時他第一眼就覺得松山絕對適合演當中男主角,相信他會演出主角那種無垢的感覺;而女主角菊地,陳英雄看過試她片中一段戲,他說只看了3秒,就決定找她做女主角。至於其他演員則包括有玉山鐵二,及由模特兒界轉戰影壇的水原希子等等。

松山大讚菊地漂亮,亦相信陳英雄能將電影拍得很有美感;菊地則指自己十多歲時看過《挪威的森林》,已經很喜歡當中的女主角,所以得到這角色實在十分高興。據說,電影公司早於2004年5月開始與村上春樹傾談版權問題,足足傾了4年,去年才決定拍成電影。而這部電影原來早於今年2月已開鏡,先拍了冬天的部分,其餘部分將會於6月1日至8月底拍攝,約安排在明年秋天在日本上映。

-------------------------------------------------------------------------------------
31.07.2008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將拍電影 明年2月開機

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的代表作《挪威的森林》即將搬上大銀幕,導演是法籍越南裔導演陳英雄,日本ASMIKACE娛樂公司在前日正式宣布了這一消息。這是村上春樹的長篇小說首次被改編成電影,也是村上的作品第五次登上大銀幕。據悉,計劃2010年上映的電影版《挪威的森林》也將成為同名小說出版25周年系列活動的一部分。

  演員陣容尚未確定

  據ASMIKACE娛樂公司發布的正式消息,電影版《挪威的森林》的導演和編劇都由法籍越南裔導演陳英雄擔綱。由一名非日本導演擔此重任讓許多日本人大跌眼鏡。電影《挪威的森林》計劃明年2月開機,2010年在日本正式上映,但目前演員陣容尚未確定。陳英雄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他希望由日本演員擔綱主角,“電影將在日本拍攝,由日本演員來演。”

  1962年出生于越南的陳英雄目前是國際影壇上一位頗為引人注目的亞洲導演,他14歲移民到法國,現定居于巴黎。陳英雄原本在法國研讀哲學課程,後進入著名的路易盧米埃爾學院學習攝影。1993年,31歲的陳英雄的第一部劇情長篇《青木瓜之戀》摘得戛納電影節金攝影機獎和法國愷撒獎最佳外語片獎,並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提名。1995年,陳英雄又執導了極具個人風格的《三輪車夫》,一舉獲得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一直關注越南歷史和低層社會的陳英雄也並非和日本影壇毫無淵源,在陳英雄最新執導的驚悚片《伴雨行》中,日本著名偶像木村拓哉出任主演,參演該劇的還有美國影星喬什哈奈特和韓國影星李秉憲。

  “外國人”執導令日本人唏噓

  村上春樹筆下的《挪威的森林》講述了“我”渡邊與直子、綠子兩位女孩之間的情感故事,陳英雄評論這部作品時說:“擁有強力和細膩、激動與優雅的混沌,充滿著感官的刺激與詩意。”他還覺得這部作品“內含著為了電影化的許多題材”,但這些年來,村上春樹一直認為《挪威的森林》恰恰是其最不可能改編成電影的小說。

  將《挪威的森林》搬上大銀幕一直是許多電影人的夢想,因為原著小說在全亞洲太具有號召力了,“村上春樹”也是電影票房的保証。這些年來,鼓動村上春樹交出《挪威的森林》改編權的電影人如過河之鯽,但村上並不看好改編這部私人化小說,“那是不可能的,誰都辦不到,因為那是我在腦袋里淋漓盡致勾勒出來的。”儘管如此,把《挪威的森林》搬上大銀幕仍是許多日本導演的夢想,況且在日本有一大批擅長拍純愛片的著名導演,但最後電影的執導權和改編權卻花落“旁人”,讓許多日本人唏噓不已。

  陳英雄在巴黎看了法文版《挪威的森林》之後,馬上就有了改編小說的念頭。2004年,在ASMIKACE的幫助下,陳英雄開始和村上春樹接觸。最初,村上春樹拒絕了陳英雄的好意,理由是這部小說對他個人具有特殊意義,他不認為有人能成功改編小說。在禮節性拒絕後,村上春樹決定至少可以和這個“法國人”見個面,因為村上本人非常喜歡陳英雄的電影作品。最後,陳英雄做成了許多日本電影導演沒有做到的事───說服村上“交出”《挪威的森林》。

  相關鏈接:村上春樹與電影

  《且聽風吟》、《四月一個晴朗的早晨,遇到一個百分之百的女孩》、《再襲面包店》和《東尼瀧谷》等4部村上春樹短篇小說曾先後被搬上大銀幕。《東尼瀧谷》上映于2004年,宮澤理惠出任女主角,導演是市川准,村上本人親自擔任編劇,他對這部電影也甚為滿意。而最早改編成電影的村上春樹作品是作家的成名作《且聽風吟》,電影《且聽風吟》于1981年上映,導演是村上春樹的初中校友、日本知名導演大森一樹,2003年他導演了中日合拍片《軍火》。1981年的村上春樹還只是日本文壇的毛頭小子,雖然《且聽風吟》令村上春樹成功走入日本文壇,但電影版《且聽風吟》未受到關注。

  提到最適合改編、執導《挪威的森林》的導演,岩井俊二的呼聲一直最高,這位擅長拍攝青春殘酷物語的日本導演同樣也是村上春樹的超級粉絲。“1987年,村上老師的《挪威的森林》由講談社發行,那年我24歲,正是和書里的主人公渡邊差不多的年齡。像其他年輕人一樣,我開始瘋狂地迷戀書中的一切,心想要是自己身邊也有直子和綠子這麼兩個女孩兒該多好啊(笑)……”岩井俊二在一篇訪談中如是說。他坦承電影《情書》的成功完全拜《挪威的森林》所賜,而他也一直覬覦著“森林”,“1994年……我又聽說《挪威的森林》的總銷量已經突破500萬冊,而且社會上興起了所謂的村上春樹現象,研究論文一大堆,於是我就有點蠢蠢欲動了───能不能把它改編成電影呢?”後來,岩井俊二模仿《挪威的森林》的小說架構拍了《情書》,“我的做法是盡量參考書中的設置而又不露破綻。”(吉井忍 石劍峰)

Wednesday, March 26, 2008

Kind of Blue


(圖左:上海老街的清道夫制服。
圖右:Louis Vuitton S/S 08 Look#3)

One kind of blue, different kind of life.

Monday, February 11, 2008

因為太冷,所以哭了


那天在 Manresa Road 門外,Mizuki 說,她流淚是因為冷。迷戀冬天的我,當時只覺得不可置信;從沒想過,也許倫敦的冬天根本就不算甚麼。終於在阿姆斯特丹,我發現,太冷的時候,眼睛真的會流淚。

這幾天,香港真的是太冷了,甚至比剛到過的北京還要冷,因為沒有可愛的暖氣。在家裡已經穿得像在睡袋般,依然冷得叫人沒法工作。每天總要埋怨媽媽,為何在舊的那個小巧而暖風強勁的暖壚壞了後,也不買個新的。雖然好像還有一個「油壓式」(都唔知即係乜,總之就勁野)大暖壚藏於家中某處,但聽見都已覺得 set up 一定好麻煩,加上認為香港無可能繼續有得凍,於是一直沒有把它找出來。

今天,有點情緒的緣故,精神狀態再也忍受不了。媽媽說,暖壚內的「油」發熱後會產生氣味,讓她喉部不適。「要用就放入你間房!」想起「地面活動空間」只剩下床、衣櫃及房門連線的睡房,我又放棄了。然後窩在沙發上又再幾次爭扎,終於開口問放在哪裡。經過整天家務勞累的媽媽,也有點脾氣了,一邊喃喃著甚麼好危險,一邊又把行李箱從貯物櫃中搬出,好把藏在背後的暖壚找出來。看見麻煩的場面及母親臉上的不耐,我的脾氣沒理由的爆發起來。「我不要了!」「咁你又話凍?」媽媽終於把它找出來。滿室沒有立即生溫,它,被妥善的收藏在紙箱內,用膠紙封好,尼龍繩五花大綁著。

要把它取出:好。麻。煩。
以我此刻的精神狀態:沒。可。能。
為何在2008年的香港,取暖那麼難。
Why is it so hard get what you what in life?
And why is it feel so bad when you know you might never able to get it?

「咁我真係好凍呀嘛!」
我轉身走進房,把門「拍!」一聲關上,坐在門後,伏著哭了。
「咁我真係好凍呀嘛!凍到我都做唔到野!」

好冷,因為看到別人在剎那間的變臉。
好冷,因為不知還要面對為怎樣的面孔。
好冷,因為發現自己的面孔不知從何時起已變得冷漠了。
好冷,因為還沒有開始多久,精神狀態已經變得如此這般。
好冷,因為害怕有天會知道,自己其實沒有自己想象中的厲害。

但,我。不。忿。氣。

哭夠了,因為要找紙巾抹乾眼淚,便得站起來。
走出門外,看見可愛的媽媽已經把暖壚取出!但我還是沒有取暖得成,因為個插嘴仲係大圓頭!全屋也沒有合適的插頭。事已至此,只有發揮我快速收拾的技能,然後迅速洗澡好能早早工作。

從浴室出來,媽媽跟我說不如試試窗旁的插頭,我說不用,因為已經不冷了。但其實叫我真正寒冷的是,我只向母親說了「對不起」及「唔該」,「我愛你」卻沒有說出。過往也曾說過,為何這刻卻開不了的口?

Sunday, January 27, 2008

See the world behind


  藝術的魔力,除了是那視覺上的震撼,或有能在剎那讓人穿越時空,把你抓進另一世界的詭秘力量。當你呼吸過那裡的空氣,為那裡的氣氛而感動過,才算得上真正看過及擁有過這些漂亮的設計。

  Christian Louboutin 的紅色鞋底,是通往一個色慾世界的時空門。在 Yohji Yamamoto 那獨特的 silhouette 下,存活著一群生活充滿禪意的隱世者。從 Guy Bourdin 的色彩妖嬈的照片中,可以窺探那個他一手建立的充滿操控的世界;那份叫人窒息的張力,從模特兒扭曲的身體傳進你我神經之中。Terry Richardson 在哪裡都可找到他「快樂王國」的人民,在因為看他的照片而發笑的同時,你亦成為「Terry world」的一份子。

  因工作關係有幸「身體力行」地走進一些設計師及攝影師創造的世界,那份震撼,至今依然未敢忘記。我更相信,這種事情,除了機遇,更是心態的問題,「你願意把眼睛從表面的吸引移開,把焦點放在更深層、更遙遠的落點嗎?」

  在上海某以優雅聞名的意大利皮具品牌店內,親眼看過那裡的顧客以「搶」的態度來買那些工匠以引以自豪的功藝一針一線製作出來的鞋子;還有那些因應接不暇而被寵壞變得毫無基本禮貌的售貨員,我實在無法從腦海內抹掉那樣的畫面。在那樣的環境及心態下購物,買到了款式及標記,卻買不到原來附送的優雅及尊重。情景猶如在《蒙羅麗沙》畫像前只顧拍照的遊客們,誰也沒有真正看過她的微笑一樣可惜。

Tuesday, January 1, 2008

Creative space


  文字也好,時裝也好,電影、音樂、各種設計及藝術,均是源自創作者一絲半縷的靈感,還有能把它具體化展現出來的力量。眼前突然閃過的一個畫面,嘴邊偶而哼起的幾個音調;腦內突然浮現的一個斷句,心中毫無先兆泛起的一份情感;能夠在一瞬間把它捕捉,把這一份抽象的意念發展成一個能夠閱讀、觀看、觸摸、聆聽的作品,這份能力正是「造白日夢」者的藝術家的分差線。

  把意念發展成作品的過程是痛苦的,是種自找的煩惱,是種沒法竭止,想要把那份只有你才能感受到的電波表現出來的慾望;是種千挑萬選後還害怕有更好表現方法的執著。

  這麼不容易的工程需要一個絕對 encouraging 的空間。我是個要端端正正坐下來寫東西的人,雖然最困難的部份往往是在上班時的車程中浮現腦中,但把文字整理下來還得乖乖的坐下來。最重要的是不能被聲音騷擾,別人毫無相關的談話內容是極度的 irritating,因此在辦公室寫作時我耳邊總會掛著 iPod,這種一個按扭便能啟動的「流動私人空間」的神奇力量,正是所有「隨身聽」設計叫人著迷的魔力。

  每個創作人都有一個叫他舒適、安心創作的 circumstances preference,Jackson Pollock 作畫時定必播著大聲得「連屋頂也在震盪」的爵士樂;侯考賢只愛在台北某咖啡店內寫劇本;Marc Newson 說他大部份的創作都是在機艙內進行,因為充滿人體工學的機艙對他是絕對的inspiring,Karl Lagerfeld 擁有 70 部iPod,因為他為生活中不同場戲設計出最 enhancing 的 playlist,在《Vogue》為他出的《My Favorite Songs》已聽過他〈At Home〉及〈At Work: Fashion Show Mix〉的音樂,讓人更感興趣的是,他是在怎樣的音樂環境下創作出那些夢幻般的設計。

Sunday, December 30, 2007

Pollock


中山公園。上海。

A Jackson Pollock by nature.

Tuesday, December 4, 2007

What do we really need?


  接連在兩個訪問中,聽到設計師對現今顧客與商品關係的看法。這兩名設計師分別設計 exotic skin 皮袋及 luxe denim,都不約而同認為現今的顧客和商品走得更貼近,各種資訊唾手可得,設計師不可能再牽著顧客的鼻子走,不能只告訴他們「Buy this! 這就是時尚!」,顧客都變得 shopping-wise 了。Luxury 的物料不就是銷售的保證嗎?連 luxury goods 的設計師都這樣說,看來這確是事實。Or is it?有人說這世代的年青人是「最多資訊卻最少主見」的一代,看他們單憑雜誌上的吹捧,便動輒以數千元買一件限量 tee 便能知道。

  也許不只是這世代的問題,而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歲月,年紀較小的時候,只看到款式的時興,長大了才明白舒適的感覺才是永恆,現在願意「投資」的衣飾都是在未來十年也沒有過季問題的款式。費了這麼多年才開始了解自己的需要,對其他的人更是談何容易。為朋友作「真人 styling」最是困難,因為你要對他/她有很絕對的了解。前天替要赴宴的媽媽化妝,雖然不是專業,但自己平日的化妝技巧總算獲得不少好評,但那晚卻化得一塌糊塗。那刻才發現縱然是朝夕對相,自己對母親的面貌了解卻是多麼模糊。

  熾熱的 Christmas Shopping 氣氛下,是 Present Panic 的不安。真正的壓力大概不在於要把身邊遠方親友愛人的禮物一件不漏地買齊,而是表現一份「合用」的心意。每年收來大堆沒有誠意的卡片套及電話繩等,徒叫人傷心氣憤,因為你知道送禮者根本沒有好好留意你的需要。距離要把禮物獻上的日子還有一段時間,請先放下手上的 "Christmas gift ideas",閉上眼睛,甚至走近送禮的對象,好好了解他/她真正需要的是甚麼。